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湖北时珍实验室纳米生物传感中心团队在针灸传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日期:2025-11-05  

本网讯 近期,湖北时珍实验室纳米生物传感中心团队在针灸传感针的研制及其在针灸机制研究领域的应用取得进展,先后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2篇高水平研究成果。湖北中医药大学是论文第一通讯单位、湖北时珍实验室为论文通讯单位。

团队在德国Wiley出版社旗下的国际化学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中科院一区,2025年影响因子16.9)上发表了题为“Small-Molecule Probes Enhance In Vivo Field-Effect Transistor-Based Biosensing by Overcoming Debye Length Limitations”的高水平研究论文。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分别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陈思捷和湖北时珍实验室副教授徐黎、李玉桃教授、张国军教授、冯书敏副教授等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基于前期开发的针灸针场效应晶体管(FET)生物传感器,旨在提升其在活体检测中的性能,设计并构建了一种小分子探针作为靶标识别单元,以克服FET传感器在生理离子强度下面临的德拜长度限制,从而在活体复杂环境中保持较高的检测灵敏度。论文中不仅验证了该策略的普适性,还将其成功应用于活体脑内ATP信号的实时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与高特异性,在生理溶液中对ATP的检测限可达82 fM。基于此传感平台,该工作进一步实现了对正常与抑郁小鼠脑中ATP水平及其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测,能够评估ATP在不同抑郁程度模型中的治疗效果,为活体内信号分子检测提供了一种新型FET传感器解决方案。

小分子探针功能化的针灸针场效应晶体传感器用于活体ATP的实时监测

团队在Elsevier出版社旗下的期刊《Talanta》(中科院二区,2025年影响因子6.1)上发表了题为“Microneedle biosensor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of hydrogen sulffde release from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hypertension rats stimulated by electroacupuncture”的论文。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分别为检验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裴家梦和湖北时珍实验室高级实验师唐丽娜、李玉桃教授、张国军教授、梁凤霞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制备了一种对硫化氢(H2S)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纳米材料功能化针灸传感针,用于实时检测大鼠脑室旁核中的H2S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针灸治疗高血压过程中,大鼠脑室旁核周围的H2S含量显著上升,而H2S的增加会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缓解高血压症状。研究首次从实时化学信号角度证实了针灸降压的即时效应,为H2S在高血压神经生理学中的作用,以及针灸治疗高血压的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针灸传感针检测高血压大鼠脑室旁核H2S

相关论文充分彰显了我校在针灸传感领域的领先地位与创新能力。纳米生物传感中心团队将继续推动纳米生物传感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揭示针灸奥秘、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16351?msockid=362f192955e56bb707200bf454836a2d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39914025007052



版权所有:湖北时珍实验室 © 2023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花园山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