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湖北时珍实验室纳米生物传感中心在植物细胞外囊泡抗肿瘤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日期:2025-02-08  

本网讯 近日,湖北时珍实验室纳米生物传感中心团队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杂志(JCR分区Q1,中科院1区Top期刊,IF: 10.6)发表题为“Enhanced tumor self-targetig of lemon-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by embedding homotypic cancer cell membranes for efficient drug delivery”的研究论文。湖北中医药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杨璐瑶为第一作者,湖北时珍实验室张国军教授和李朝卿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天然植物中提取的囊泡是一种以磷脂双分子层为骨架的纳米级小泡,内含核酸、蛋白、次级代谢小分子等丰富的活性物质,活细胞可通过分泌囊泡进行不同物质的运输和信息交流,实现细胞间调控。因此,植物中提取的囊泡不仅与源植株具有相似的药效功能,也是一种优良的天然纳米载体,可用于小分子药物运输。同时,植物来源的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高成本效益,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巨大优势。该工作通过工程化手段构建了一种基于癌细胞囊泡和柠檬囊泡的杂化纳米囊泡平台,用于同源肿瘤识别和高效药物递送。为了提高载体的肿瘤部位富集量,该研究论文提出跨界膜融合策略:基于肿瘤细胞膜表面粘附蛋白介导的同型识别特性,将4T1乳腺癌细胞膜片段与柠檬细胞外囊泡(LEVs)融合,构建混合纳米囊泡LEVB,并负载阿霉素(DOX)形成LEVBD体系。这样的设计能通过天然磷脂双层结构的兼容性实现稳定融合,既保留LEVs的生物相容性,又赋予其同源靶向能力。实验表明,LEVBD在荷瘤小鼠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肿瘤特异性富集,并借助肿瘤微环境酸性条件实现药物缓释。

相较于传统递药载体,该工作通过仿生膜修饰策略有效解决了靶向递送难题,为开发安全高效的植物源纳米药物载体提供了新范式。更重要的是该研究融合了生物仿生与植物载体优势,在降低制备成本的同时提升了治疗精准度,为肿瘤靶向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该工作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武汉市知识创新专项和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青年人才项目资助。

版权所有:湖北时珍实验室 © 2023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花园山4号